第四百八十章 降臣-《明末风云起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洪承畴拱手道:“不是臣阿谀奉承陛下,实在是陛下英明,臣不得不感佩啊。”

    皇太极点头,笑着问道:“洪先生,你告知了朕朝鲜与明国的密谋,让朕一举铲除了朝鲜的亲明一派,让朝鲜从此真心追随我大清,实在是居功至伟啊。不过朕只是让先生在国史馆行走,没有授予实职,先生是不是觉得委屈?”

    洪承畴躬身,诚恳的说道:“臣绝无此意。臣是新降之人,虽有微功,可资望浅薄。骤然提升高位,非是臣下之福。这是陛下对微臣的爱护,臣哪里会有半点儿委屈呢?”

    “洪先生只说对了一半。”皇太极笑着说道:“不给洪先生实职,也是对洪先生家人的保护。明国皇帝对投降之人,总是行株连之法。而先生又是蓟辽总督,还得了崇祯的亲自祭奠,要是让明国上下知道先生为我大清效力,那先生的家眷怕是保不住了。不论胜败,只要尽力就好,株连家眷,实在是有失仁德。先生再忍耐些时日,朕自不会让先生明珠蒙尘。”

    洪承畴跪下来,满眼泪花的说道:“臣谢陛下挂怀。”他还真的就没有想到这一层,不过他知道皇太极说的没错。清国在关内有不少眼线,而明庭在关外也同样有细作。前几天还刚抓了几个人,是给三顺王送劝降信的。所以他十分感动。

    “先生请起。”皇太极让洪承畴起来。之后问道:“先生看来,我大清要向入主中原,还需要多少时日?”

    洪承畴早就想过这个问题,于是立刻答道:“入主中原,尚需时日。虽然明国流贼四起,可是明国毕竟地域辽阔,丁口甚众。而我朝对于关内百姓而言,又是外敌,所以会比较抵触。因而要想入主中原,还需要多次的入塞作战,消耗明庭的兵力、民力还有财力。再加上流寇的不断消耗,再过几年,关内必是民心涣散,人心思定。那个时候我大清大举入关,取明庭而代之,自然水到渠成。”

    皇太极一边听着,一边点头:“先生果然大才,说的丝丝入扣,这也正是朕几次围北京而不取的原因。朕就是要用朱由检这个诱饵,将明国的军队一支一支的吃掉。不过先生说的不错,明国的确是很大,一次次损兵折将,不用数月就又能组织起一支军队。要是我大清有一场打败,没有一二年是缓不过劲儿来的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不必气馁。”洪承畴立刻开解道:“明国的精锐已经所剩无几,新募之兵不习战阵,粮饷器械样样缺乏。空有数十万之众,不过是浪费粮饷而已,一见我大清铁骑,必然望风而逃。”

    “嗯,”皇太极笑着点头道:“先生说的在理,不过也还是有些精兵强将的。宁远的吴三桂就不错,若是能招降的话,我大清就能没有后顾之忧了。”

    洪承畴遗憾的说道:“虽然吴三桂之前在微臣麾下,可是只不过两年时间而已。而且他拜高起潜的膝下,即便是微臣对他有些提携,吴三桂也不会格外感念。此事微臣恐怕不能给陛下分忧了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